线上培训系统——用团队学习带动个人学习

2022-12-01 17:07:075111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组织的整体能力。如果培训只单纯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培训效果就会“跑偏”。因此,培训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团队学习的策略,把团队学习落到实处。


培训师应对课程对象进行划分和界定,把“工作任务基本相同”的人员确定为课程对象,让课程目标与课程对象直接相关。培训师不应只在课程设计上努力,还需要与培训组织者充分沟通,确保课程“适合”对象,确保课程对参加的对象有益,对推动组织的发展有益。


在课堂中分组建立团队,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破冰、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团队学习中的“形”,开展“形”的工作很容易,而把团队学习落到实处却很难,即把握课堂团队学习的“魂”很难!


团队学习注重的是团队精神和团队的愿景目标,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应设法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促进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效率,产生团队智慧和团队成果,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辅相成,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能直接实现团队学习的效果,如专题性研究学习小组活动、行动学习项目小组活动以及跨专业的学习型社团活动等,都是围绕实践开展学习,使学习者从独立的个体学习变成更关注组织目标的团队学习。


课堂培训中的学习与实践中开展学习活动有很大差异,课堂培训对培训对象个人能力提升毋庸置疑,但对组织的发展却只是起到间接的作用。



因此,让课堂的学习成为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成长的团队学习,不仅需要在课堂开展“团队建设”,还需要从组织和个人的成长的角度慎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共同“问题”为方向,课程与组织业务目标相一致。


在一些培训课堂上,组织者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学到知识,常要求与课程无关的人也来听课,这种做法对相对专业的培训来说是一件劳而无功的事情。


为了聚焦组织发展目标,我们开展培训时必须对参加课程的对象有严格的界定,在其工作具有基本的“共性特征”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和其开展的业务工作有密切关系。


换句话来说,培训应以解决共同业务发展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以满足与工作任务不相关的学习者的个人学习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课程不相关的人员来参加学习,无形中也增加了课堂管理和学习引导的难度,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另外,一些课程设计者为了满足“广大受训者”的需求,把海量的知识“堆砌”到课程上,使课程成了“知识丰富”的“大杂烩”,收效甚微。因此,课程内容的开设需要聚焦特定培训对象的共同业务目标。


2.课堂中团队学习不仅仅就是形式


一谈到团队学习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到它的形式,如组建团队、小组讨论(或分享)、案例讨论等。然而仅仅具备了“形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团队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互相帮助。培训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光要解决团队学习的“形式”问题,还需要解决学习者之间的“协作”问题。


3.组织团队智慧的产出


课堂中团队学习效果不光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投入,还取决于团队智慧的产出。


在个体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但在交互式的团队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寻求学习伙伴共同探讨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种学习的交互不仅包括学习者与讲师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不仅是学习信息的交流和研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甚至是性格的“磨合”,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训课程学习者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自身投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更多“经验者”交互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取决于团队智慧的产出。


综上所述,正确的团队学习方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课堂中团队学习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应该围绕这个特定集体的共性问题,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者个人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其次,课堂中团队学习更关注个体与团队的协作学习,课堂中不仅要开展高水平的团队学习活动,还需要从组织理论和管理科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学习。


最后,课堂中的团队学习成果是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的共同成果,最终能产生组织智慧。课堂的团队教学应遵循“围绕目标、引发欲望、营造氛围、开展活动”的基本过程,从“重形”走向“重神”。


为各大企业推荐一款简单易用、行之有效的企业培训管理工具——久创锐康在线培训系统。它能助力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合理配置培训课程、数据化跟踪反馈,高效完成每一次培训。帮助企业快速达成制定培训计划、课后考试评估、培训数据分析、优化培训计划的四大培训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