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数字化转型如何最大化激励知识流动与应用

2022-01-05 14:29:50485

数字化时代,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那在数字化转型的这个过程中,为企业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呢?培训部门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大趋势?


首先,小创认为无论是从培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组织学习本质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为数字化转型同样是为了支撑战略和业务而存在的,目标与传统的培训一致,都是为了帮助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中人的能力的提升,和为实现组织能力不断进化而存在的。

01数字化时代带来需求获取模式的变化  


数字化转型不仅让企业业务、产品还有运营都实现了数字化,就连培训需求的挖掘也不例外。培训负责人必须要擅长在数字中挖掘更深入的培训需求才行。


我们用常规的销售漏斗模型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如果实现了数字化,将能够非常清晰、精准地分析出阻碍业务增长的障碍是什么。它们出现在规模上,还是触达次数上,还是有效沟通上,又或者是产品本身。


培训经理的一大任务就是分析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从问题到培训需求分析的方式方法,然后再将它们一一嵌入到数字化系统中,及时精准地获取需求。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数据能暴露出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拆解,找到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动作,让培训更具针对性。



02数字化转型让知识管理变得更迫切  

最近在学习型组织的打造上,首当其冲的是软件系统的建设,也就是知识管理系统。


如果一个组织连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都没有,那现存的各种知识就只能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员工的电脑中了,那将很难才能构建成学习型组织了。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内部知识、外部知识和未知知识。


内部知识就是企业内部已有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就是已经被人提炼并整理出来的各类文档,比如一些流程制度、模板工具和方法论等,知识管理系统的首要目的其实就是将这些知识流动起来。隐性的知识则需要着重开展知识萃取项目,并及时上传到系统中,促进其流动。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仿佛更像是一个内部知识的“交易”平台,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知识的需求、搜索、分享、统计、阅读、下载、评价等动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可以让这些行为“虚拟货币化”,最大化激励知识的流动与应用。


同样,这些举措也能够激励员工去外部获取知识,甚至是去探索未知的那些领域,来扩大整个知识库。


03数字化转型让学习方式更加泛在化  

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即学即用,或“需时再学”,这两句话我们要怎么理解呢?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精准地认知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能力短板了,那此时我学习的动力和转化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更大。


比如,作为业务人员的你,业绩迟迟落后,在数字化系统中发现其他人员的平均拜访客户时长是52分钟,而你却只有35分钟,那此时,拉长拜访时长显然就是你的当务之急。那如果这时候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恰好就设立了一个“拉长拜访时长”的专栏,你会不会认真地学习它?


如果,系统中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一键呼叫专家”的功能,你只要点击一下就能直接与其进行视频对话,以寻求专项指导,那么你是否会点进去?有人说,这不现实,这个专家为什么愿意帮你?是因为他的辅导行为也被数字化了,通过该行为他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激励。


数字化时代,一对多面对面的那种传统培训场景会变得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数字化学习手段,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真正嵌入到日常工作当中,让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工作又是学习的练兵场,互相融合且高度统一,避免知识的浪费。

针对大家关心的——未来是否还会有培训经理这一专门的职位?


以我之见只能说:不好说。可能培训经理会直接进入业务部门成为LP,或者业务部门会培养自己的专属BP,又或者大的业务团队会配备首席学习官(首席知识官)这一岗位,将成为新的流行趋势。


培训、学习与发展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它们将共同融入到业务中去,除了整个组织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架构师(负责顶层设计)以外,各业务部门也应该有自己专属负责能力建设的人员才行,他可以本身就是这个部门的业务骨干,也可以是业务负责人兼着这个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