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转化率太低怎么破

2022-01-11 17:55:47617

培训转化率低是全世界培训界公认的顽疾。


经过对柯氏四级评估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级评估(反应层面)与二级评估 (知识习得层面)、三级评估(行为改变层面)和四级评估(绩效层面)分别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二级评估和三级评估之间却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又代表什么呢?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二级评估的结果再好,知识掌握得再多,也不一定会让学员发生行为上的改变,没有行为上的改变,也就自然不会有绩效的提升了。


在企业中,任何的管理行为与培训行为,其终极目的一定是去引发行为上的改变和绩效方面的提升的,而不单单是知识层面的累加。所以,我们在实施培训时,一定要去思考:如果知识不稀缺时,那促使成年人改变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


70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改变饮食习惯实验”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其主要观点是:个体态度的改变,更多的是依赖于其参与的群体活动方式,所以,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效果会更好。


群体动力学构成了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也由此延伸出了很多相应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通过分析大量的学习项目和实践成果,得出了成年人改变行为习惯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参与、氛围和重复。


01在“参与”中埋下积极执行的种子  


我们在学习项目中,常会用到一种“团队共创”技术,这种技术是让大家以卡片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就同一个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方法,发散思维,最终形成聚焦共识,最终将成果总结形成“靶心图”。


这个成果有时候可能会超乎大家的想象,非常有创意,但更多的时候,它可能也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此时,有些项目发起人(一般是公司高管)就会忍不住问我: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讨论?既然我们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也已经有了成果,那就直接告诉他们不更好吗?


我会反问他们:一流的主意、三流的执行,和三流的主意、一流的执行,你认为哪个最终效果会更好?


高管一般都会回答是后者。


但事实上,就是再好的主意也会遇到障碍,此时如果执行者第一反应都是等着出主意的领导继续出新的主意,那不仅会耽误很多时间,也很可能会因此错失机会。那如果员工都能自动参与并形成共识,即使可能不那么完美,但遇到障碍时,他们也是会想第一时间自己找方法,而不是等着领导下命令、出主意,“等”、“靠”、“要”的作风才是最要不得的。


积极主动的种子,其实就是在员工们参与决策中埋下的。


现代管理学要求我们,如果想从传统型的管理者走向现代型的领导者,那就不能单纯为了关注效率而快速地给出命令,而是应当要“让员工多参与”,因为,学习的关键是“参与”。


02利用“氛围” 改变个体行为 


在这一点上,华为是当之无愧的专家。20世纪90年代,当其他企业还都一门心思扑在业务上的时候,华为却大张旗鼓地抓起了企业文化建设,制订了专属自己企业内部的制度。


任正非认为:氛围是一种宝贵的管理资源,因为只有氛围才能普及到大多数人,形成庞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与驾驭能力的管理者梯队,才能在大规模的范围内,推动企业的共同进步。这个导向性的氛围就是“华为基本法”。


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是人与生俱来的惯性,而“改变”就是要走出这个舒适区。


所以,我们的学习项目一定要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过程中做出承诺。虽然,这里有些人是主动参与挑战的,也有很多人是被动进行挑战的,但只要项目的发起人给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去引导团队按照这个行动学习的流程坚持上4~12个月的话,你就会发现,你的团队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无论是训练领导,还是改变习惯,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其效果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好得多。因为对团队中的个人来说,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更具持久的影响。


03通过“重复” 形成新的习惯 


一到年底,总听到这样的发问:“明年应该开发些什么新的课程呢?”培训部门年年开发新的课程,但试问员工真的需要这么多新的课程吗?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培训人都会讲的小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老李从市场上买了只笨鹦鹉,为什么说它笨呢?因为它只会说两个字“谁呀”,无论怎么教,鹦鹉都不会说别的。

一天,老李上班去了,有人敲门,听到屋里传出“谁呀” 的声音,那人便答道“修水管的”。屋里还是在问“谁呀”,那人也很“轴”,就继续回答道“修水管的”。


于是,就这样一问一答,没完没了。等到老李下班回到家时,发现门口有个人累瘫在地,于是问他“谁呀”,结果屋内传出鹦鹉的声音说道“修水管的”。


鹦鹉终于学会了第二句话,这靠的就是重复的力量。

据我所知,很多大企业的培训体系都很强大,但课程却并不多,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微软公司的“七个好习惯”内训课,就是每两年在全球轮训一次,好课不怕重复;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课程也是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打卡,温习重复。


培训从业者们应该试着反思一下:我们每年给企业员工安排了那么多的课程,真的都是有用的吗?会不会太多了?


以前上过的课,学员们真的都消化了吗?


罗伯特·派克给培训师的十大建议中的第四条建议就是:重温是关键。


培训过程中,如果能够践行“参与、氛围、重复”这三个原则,那你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新的活力,建议你一定要试试看。


提升培训转化率,欢迎使用现代化培训工具——久创锐康在线培训系统。


久创锐康企业在线培训平台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它拥有完善的课程学习体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的、开放式的学习服务,轻松实现各大企业三个培训原则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