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工作任务量化管理

2022-12-20 13:41:593567


工作任务量化管理是用来量化基层员工工作价值的考核方式。按照管理职能、工作类型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梳理具体工作事项,再通过评价体系评估工作事项的量化值,通过统计工作事项完成数量,核算量化得分,体现个人工作价值。


实现精确的量化考核


行政、财务、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职能部门的基层员工,临时工作多、经常变动职责,使得考核难量化。通过工作任务量化考核,需梳理每个岗位职责内的核心工作事项,确定工作事项指标,实现考核精确到岗;同一岗位有多个编制,且分工不同,分别梳理职责范围内需完成的工作事项,实现考核精确到人;明确各项工作的细则、完成标准、输出成果、频率、用时、计量标准等具体要求,通过评价体系评估工作事项的量化值,使具体工作指标化,实现考核精确“到事”;定期统计被考核人工作事项完成数量,核算量化得分,客观体现被考核人工作绩效。


解决考核指标难提取的问题


传统考核,需在明确经营目标的基础上、确认关键成功要素,提取考核指标,需根据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调整考核指标,对基层员工的考核效果有限。工作任务量化考核的指标为日常需完成的工作事项,通过问卷调研,被考核人可独立提取指标,考核指标确定后,无需经常调整,具有好辨认、易提取、相对固定的特点。


提高考核客观性


考核评价过程中,易出现考核人员给人情分的现象。工作任务量化考核,员工进行自我评价,提报工作任务完成数量,使用考核系统核算考核得分,消除了人情分,提高客观性。


实现信息化管理


工作任务量化考核需借助信息化系统实施。搭建数据库,储存梳理出的工作事项,设计考核填报程序、审核程序、数据统计程序、数据分析展示程序,实现数据可视化,确保考核结果准确、客观。


汇总各岗位工作任务,提取考核指标


通过调研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按照岗位职责、工作类型全面汇总各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事项,明确各项工作的细则、完成标准、输出成果、频率、用时、计量标准,形成工作任务指标。


评估指标量化值


可采用因素比较法、分类分级法评估工作任务指标价值。主要对比完成各工作事项产生的经济价值、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需要承担责任大小、付出的有效工作时长、面临的风险等因素,确定指标合理的量化值。


通过试运行,结合被考核人填报的数据,不断对量化值进行修订,确保准确体系被考核人最终工作价值。


注: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团队组织每个部门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指标量化评分,并结合试运行阶段数据,与部门员工沟通,对每个工作任务量化值进行修订调整。


考核实施


借助信息化系统,被考核人定期填报工作事项完成次数,由考核人员审核填报数据的准确性,绩效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核算考核结果并公示,确定最终的考核结果。


考核实施阶段,要求相关职工每周在考核系统中填报工作事项完成数量,绩效考核管理部门每月汇总并公示考核结果,并逐步用于绩效工资发放。


注意事项


积极组织相关培训


工作任务量化管理在工作事项梳理阶段、工作事项量化值评估阶段、考核实施阶段,需要考核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培训,以保障全面梳理工作事项,准确评估量化值,顺利实施考核工作,如培训力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加强考核监督


考核实施初期,部分员工填报考核数据存在不填、漏填等现象,需加强考核监督,要求参与考核人员按时、准确填报工作任务完成的数据,形成良好的填报习惯。


持续完善考核指标


部分岗位日常工作琐碎,临时事务多,前期梳理指标难以全面列举,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持续新增、完善指标,更新指标库。


及时公示考核结果


绩效管理部门需及时公示考核结果,使得参与考核人员,知晓考核得分及排名,了解绩效差距,对于不合理的考核结果,提供反馈的渠道,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平。


加强绩效稽核


被考核人对工作事项量化方式理解不同、审核人员审核力度不够、被考核人未及时填报数据等原因,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绩效管理部门加强绩效结果稽核,以提高结果准确性,保障考核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