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14:58:512975
如果一位企业家只会考虑企业的内部经营,不考虑外部不定因素,那么他一定不会太成功的!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不仅仅源于内部!企业仅仅把内部搞好,是无法保证实现绩效的,企业必须搞清楚绩效跟外部的关系,并且对不安定的动态外部因素做好提前的应对准备工作!
企业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必须确信外部因素一定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要让自己进化出动态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否则主宰不了自己的绩效。
如何理解共生与竞争的关系?
共生并不仅限于理念层面,而是一个基本的生存状态。今天,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生态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有关联,大家都“处在无限连接中”,而且这种连接时时都在发生变化。这是共生的基本状态。
另外,共生源于数字世界,而数字世界本来就是真实物理世界和虚拟数字技术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共生态。对于企业而言,这一基本状态也决定了共生不仅是一个理念,还必须是一个商业模式、一个战略以及一种组织管理方法。
企业从战略到组织形式、商业模型都要调整到具有共生属性,否则找不到新的价值空间。
对于个体来讲,共生也是一种必须的行为选择。过去之所以不用讨论共生而是讨论竞争,是因为我们处于满足需求的阶段。企业只要有比较优势、可以满足顾客需求,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天然就是竞争关系。而今天已经来到创造需求的阶段,市场供大于求,企业要创造需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企业一旦创造出需求,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对手,也不需要强调比较优势;相反,还需要找更多的人一起来扩大新创造的需求空间。在此情形下,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一定是合作和共生的关系,不会是比较和竞争。
在战略、组织、商业模式的调整中,我更关注组织这部分。因为在商业模式、战略改变的同时,组织也必须用一个新的形式去支撑,这个新的形式必须是共生。
总之,共生是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不能只当作理念。企业的战略、商业模式、组织形式,甚至个人的行为选择,都必须转向这样的状态。在共生状态下,已经不再用“蓝海”“红海” 甚至时髦的“黑海”来形容。无论是蓝海还是红海,实际上都是工业时代的描述方式。
企业处于红海,其实还是因为供大于求,要用价格等非常直接的竞争方式来获取成功的可能性;而蓝海是要离开直接竞争,开辟一个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竞争的空间,但本质上还是基于竞争去讨论的,只不过利用了“空间区隔”。
数字化时代,竞争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企业生存的空间也可能从“大海”扩展为“天空”甚至现在流行的“宇宙”,不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是“宇宙”“场景”“空间”这样的立体范畴。这样的范畴维度更多,企业的价值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多,共生就是从这个视角来展开讨论。
那么,创造出新的需求,或者新开辟一片“天空”之后,是否也会引来跟随者,进而出现新的竞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企业之间的基本状态就是竞争关系,因为两家企业做同样的事情、面对同样的消费者群体,就会造成消费者选了这一家而不选那一家,这就是一种竞争关系,是竞争的基本状态。但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竞争的基础首先是合作,没有能力跟别人合作,也就没有条件去竞争。
其次,我们要理解竞争和共生不是替代关系。二者其实是两种状态,是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果说竞争解决的问题是满足需求并保证比别人做得更好,那当企业面对发展和成长问题,尤其是要创造更多需求的时候,就必须有能力去做共生。如果还是一味地用竞争的方式去做,很难找到创新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说,竞争和共生是面对不同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两者之间更是互补关系:需要竞争时要有能力比别人做得更好;要开辟更大更新的发展时,必须有能力用共生的理念创造新空间。
2023-04-11 11:15:157258
2023-04-10 10:06:157906
2023-04-07 10:21:236924
2023-04-06 10:26:087843
2023-04-04 11:11:128518
2023-04-03 10:41:097454